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中,约60.5%的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归因于没有达到几项理想的心血管健康指标,分别是吸烟喝酒、体重指数、体力活动、饮食、血压、总胆固醇和空腹血糖。若日常生活中努力纠正过来,完全可以避免发病。如何防血栓?人民健康网推出《“健”识早知道》专栏,专为你收集整理平时忽略的健康知识,做您的健康智库,今天就为你讲讲血栓的那些“祸事”。
血栓 游走于身体中的“幽灵”
血管专家表示,血栓,大家并不陌生。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管中的“血凝块”,它像塞子一样堵塞了身体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导致相关脏器没有血液供应,造成突然致残或死亡。
人体血液中存在着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以保证血液在血管中的正常流动,也不会形成血栓。在特殊情况下,如血管有硬化,狭窄,损伤,或出汗过多、血压过低、缺乏饮水等情况下,会使血流缓慢、血液浓缩黏稠、致凝血功能亢进或纤溶功能减弱时,则会打破这种平衡,使人处于“易栓状态”。
专家指出,下肢深静脉是比较容易发生血栓的部位,血栓堵塞静脉的后果固然严重,但更可怕的是血栓脱落,这可是致命的炸弹。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就会沿血液循环途径: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最后引发肺动脉栓塞。肺若失去了血液气体交换的功能,就会引起急性缺氧,甚至引起急性心肺功能衰竭,如果急性期不及时纠正和干预,甚至致命。
人体静脉有深浅之分,深部静脉承担了90%以上的静脉血液回流,一旦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血液回流发生严重障碍,肢体肿胀疼痛,严重者导致肢体坏死而需要截肢。而许多人对深静脉血栓栓塞认识不足,防范意识不够,待到出现典型的下肢水肿时,不仅会给治疗带来困难,也容易留下后遗症。此时,病人会突然出现患侧肢体的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往往在活动后加重,而抬高患肢可缓解。但如果堵塞部位处于“交通主干道”,再加上处理不及时,就会引起严重症状,甚至威胁生命。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另一个严重危害是血栓后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如果没有进行规范治疗,很难被有效清除,这些血栓不仅会阻碍血液回流,引起肢体反复肿胀,导致皮肤发黑溃烂,下肢静脉曲张,甚至出现老烂腿。深静脉血栓就好像潜伏在血管里的深水炸弹,一开始它可以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是因症状轻微而被忽视,但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
如何判断是否自己有风险?
腿部和肺部的血栓会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身上。有些人的身上不会出现一些预警体征或者症状。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了解哪些风险因素、体征、特定事件或者状况能够引起或者引发血栓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长时间住院会导致2/3以上的患者出现腿部血栓。这是可预防的医院死亡的首要原因。
手术尤其是髋关节或者膝关节手术,还有癌症手术,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风险。
长时间不运动:例如,需要卧床休息或者长途旅行时没有站起来或者来回走动也会增加你的风险。
其他不能控制的风险因素包括:
孕妇:如果孕妇本身肥胖或高血脂,会使血液黏稠;若还有静脉曲张,加上妊娠,那么静脉血栓的风险会更高。怀孕期间不能随便用药,这时穿弹力袜(静脉曲张袜),是预防下肢水肿非常好的方法。
高龄:80岁的人所承受的风险是40岁人的5至6倍。
家族史:家人曾经出现血栓,会增加静脉血栓的风险。
肥胖:肥胖人患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是非肥胖者的2至3倍。
改变七个习惯,防住六成血管病
戒烟。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刺激血管运动中枢,并刺激体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引起心率加快、末梢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因此,生活中要尽量做到不吸烟、远离二手烟。
控体重。日常的饮食,保证每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合理搭配,能满足身体所需即可,尽量不要超过热量上限。同时,要少吃含热量较高的油炸食品、方便食品和快餐等。
常运动。运动能改善血液循环,对降低血脂、血压和体重效果明显,还可舒缓压力,愉悦身心。建议根据自己年龄、性别、体力等不同情况确定运动时间和强度。一般可多进行慢跑、快走、游泳、骑车等有氧运动,每次坚持30分钟,每星期至少5次,运动后心率加年龄以不大于170为宜。运动状态以身体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最佳。
合理饮食。饮食油腻会导致血脂增高,过多的血脂附在血管上,就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血栓。建议日常饮食要减少摄入盐、糖、饱和脂肪及反式脂肪等,多吃低热量且富含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和其他营养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杂粮、瘦肉、鱼类或低脂乳制品等。
控血压。血压高时,血流对血管的冲击力增大,使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容易产生动脉硬化。不少人天然存在动脉扩张或动脉瘤,一旦血压突然升高,动脉瘤破裂,会引起脑出血。因此,血压应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建议大家平时少吃盐,每人每日控制在6克内,多用蒸煮等烹调方法,少用酱油、味精等调味品。儿童、青少年也要注意血压监测和预防。
控血脂。当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增多,易在血管壁上沉积并形成斑块,甚至堵塞血管、形成血栓,导致急性心梗或脑梗。建议饮食以少油为原则,少吃动物内脏、动物脂肪及甜食,尤其少吃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如奶油、黄油等。
降血糖。在长期高血糖的作用下,动脉内皮细胞容易受损,血管壁的通透性也会变差,脂质容易沉积在血管内皮,进而导致血管狭窄,引起冠心病、脑梗等疾病。建议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胡萝卜、芹菜、燕麦、柑橘等,能延缓肠道吸收糖分。
3大方法远离血栓
能早动不晚动。专家表示,临床上老人彻夜打麻将、年轻人长时间玩电脑造成肺栓塞的案例很多,等感觉腿麻想动时,可能已出现血栓。他建议在血栓发生前就尽早开始运动。
能主动不被动。坐长途飞机时,多数人会选经济舱,由于空间比较狭小,腿部活动区域有限,可能发生深静脉血栓,这种情况被称为“经济舱综合征”。即使是公务舱和头等舱,如果不主动活动,也可能出现静脉血栓。王辰建议大家坐飞机时经常伸脚尖、勾脚尖,伸缩大小腿肌肉,同时多喝水,在稀释血液的同时增加排尿。
能多动不少动。专家表示,有些患者怕伤口疼痛、渗血,就不动或少动,会增大静脉血栓风险。平时虚弱无力、腰腿痛的老人平时活动少,一旦生病更不愿运动。医生应动员患者活动,并嘱咐其预防跌倒。确实不能自行活动的患者,可先遵医嘱接受按摩,身体情况允许后在床上适当活动。
专家提醒,已发现血栓的患者不建议按摩,否则可能加重病情。
五个时刻喝水防血栓
起床后。早晨是人体生理性血压升高的时刻,血小板活性增加,加之睡了一夜的觉,排尿、皮肤蒸发及口鼻呼吸等均使不少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增高。起床后饮水有助于降低血黏度,从而降低血栓风险。一般来说,牛奶、果汁、冰水以及盐水,都不适合作为早上第一杯水饮用,温白开水才是最好的选择。
晨练前后。不少人都习惯晨练后喝水,夏朋滨提醒,晨练前就应少量饮水,这能降低运动引栓。起的脱水、血液黏稠的风险,从而有助预防血气温高时,身体缺水速度也会加快,很多人习惯大口大口地喝水。但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一般150毫升~200毫升即可。如果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心脏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饭后半小时。饭后不要立刻喝水,否则会冲淡、稀释唾液和胃液,使蛋白酶的活性减弱,影响消化吸收。建议饭后半小时再饮水,200毫升左右,有助于缓解餐后的血黏度升高。但要小口小口地喝,否则频繁、大量饮水容易烧心。容易烧心的人宜在饭后2~3小时,每间隔20~30分钟喝3~4小口。
下班前。上班族常常会因忙碌的八小时工作而忽略了饮水,从而给血栓的侵袭提供了可乘之机。建议这些人养成下班前喝几口水的习惯,一纸杯的量就足够了,别喝太多,否则容易在下班路上“尿急”。
睡觉前。睡前应抿两口水再睡觉。因为当人熟睡时,体内水分会丢失,造成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液黏稠度变高。临睡前适当喝点水,可以缓解该现象,从而降低发生脑血栓的风险。此外,老年人睡前最好在床边常备一杯水,感觉口渴时马上喝几口。
老人血栓四个早期信号
随着年龄增长,老人血管弹性越来越差。当血管内皮受损、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时,血栓很容易形成。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它像塞子一样,把身体各部位血管通道堵住,形成心梗、脑梗、下肢动脉肿胀、肺栓塞等,严重时危及老人生命。血栓虽然危害大,但有一些明显的早期信号。
1.睡觉时流口水。很多老人睡觉时会流口水,大部分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发现老人口水经常朝一个方向流,就要提高警惕了,很可能得了脑血栓。因为血栓能造成咽喉部位一些肌肉功能失调,而睡梦中人体失去对肌肉的主动控制,口水便会流下来。如果老人睡觉时常流口水,即使没有口角歪斜、眼睛闭合不严等症状,也应尽早去医院检查。
2.早起后眩晕。脑血栓发作前,70%的患者会出现眩晕症状,一般在早晨起床后发生。如果老人3天内出现眩晕的次数较多,或劳累工作后经常出现眩晕,就要考虑是不是血栓引起的。尤其是高血压老人,更应重视。如果1天出现5次以上眩晕,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3.手脚发麻和肿胀。如果老人长期感到腿部存在麻木、肿胀感,可能是血栓流入动脉所致。当形成栓塞后,这一部分肌肉会出现缺血情况,皮肤变得苍白,体温下降,甚至触摸不到足背面的动脉。时间长了,腿部就易出现肿胀,严重的还伴有疼痛感。因此,对于突然发生的手脚发麻,一定要高度警惕脑血管病变。如果一拖再拖,不仅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还会留下后遗症。
4.胸部发闷和发痛。不少老人长期不运动或卧床静养,易出现胸闷胸痛症状。因为血栓初期,血管中非常容易出现凝结而成的血栓,它们如果掉落并随着血液流入肺部,会使患者出现胸部发闷和发痛的现象。一旦形成肺栓塞,跟心脏病发作的症状非常像,随着呼吸疼,疼痛会逐渐加重,而且一般是刺痛或锐痛。因此,胸部有疼痛感和胸闷现象,需加以警惕。
多吃海藻、豆类,尤其是西兰花、木耳等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预防血管损伤、延缓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冠心病与中风风险。另外,还要重视防寒保暖、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调整情绪,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脑血栓发作有预兆
1.口眼歪斜或流口水。例如一侧面部无力或麻木,微笑时发现嘴巴歪了,或刷牙时嘴巴兜不住水,甚至流口水。
2.偏侧肢体无力,即“偏瘫”,可分为上肢无力和下肢无力两种。上肢无力的表现有持刀刮胡子时,突然感觉手臂无力以致剃刀落地;不能顺利使用筷子夹菜;不能系扣子穿好衣服等。下肢无力则可表现为行走时向一边倾斜、“跑偏”,甚至有“拖腿”的动作;行走不稳、步态异常;走路时不自觉地反复跌倒,尤其转头、仰头时容易出现。以上情况要注意进一步发展成脑血栓的可能。
3.说话不利索。说话费力、“大舌头”或听不懂别人的话。
4.视物模糊。由于给眼睛供血的动脉闭塞,或负责分析视觉的大脑中枢受损,病人可能突然一只眼睛看不清。
5.突发头晕。这是脑血栓极为常见的一个信号,表现为头昏沉、头闷感,甚至有天旋地转、身体不稳、控制不住自己的感觉,严重时可伴恶心、呕吐、大汗等情况。这是因为大脑内负责协调身体平衡的部位出现了异常。
6.肢体麻木。尤其偏侧身体麻木,往往就是脑血栓的警示。因为大脑不仅负责肢体的运动,还要负责所有的感觉,因此感觉异常也常是脑血栓的征兆。
7.爱犯困、嗜睡或者哈欠连连。比如,看平时喜欢的电视节目都能睡着,注意力不集中,哈欠不断等情况,提示大脑供血不够维持清醒,可能是动脉出现狭窄甚至闭塞。
8.头痛。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或原有的头痛性质改变,多表现为疼痛持续不缓解,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
9.呛咳、吞咽困难。吃饭或喝水时出现呛咳,甚至吞咽费力,可以伴有言语不清楚、声音嘶哑等情况,提示是负责咽喉部肌肉运动的神经或中枢出现了异常。
10、记忆力突然减退、读写困难。有的病人会突然叫不出人名、物名,不能正常地计算或书写,或是老忘事儿。这提示负责高级思维的大脑皮层出现了异常。
5动作预防静脉血栓
足尖运动:坐立,将双脚脚尖着地,尽量与脚踝保持水平,以脚尖为支点带动足部向后上下移动10至15次。
按摩腿肚:左腿自然弯曲,弯下腰用左手轻轻按摩小腿肚10至15次,换右腿依次重复,可有效促进腿肚血液循环。
足跟运动:坐立,将双脚足跟着地,尽量贴近足踝,以足跟为支点带动足部上下运动。向上移动时尽量向足踝靠拢,重复10至15次。
抱膝旋转:坐立,双手抱住左脚膝盖,以脚踝为支点足部向左旋转5至10次,向右旋转5至10次,换右脚重复同样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