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中医药健康

明医方分享:黄帝内经论“防治瘟疫”的智慧

来源:     责任编辑:    日期:2021-06-28     点击量:

中医提倡“9分养1分治,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饮食是保持好身体的前提”。

 

在冬春交接之际,出现全球大范围的新冠流行,我们有必要从中医四季养生方面作一些学习,便于以后的养身和调理。

1.png

冬天养护的重点问题,我们看看历代经典记载: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生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2.png

一、古代温病如何而来?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这一句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全文是:“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在内经本篇中,愿意本来是揭示重阳必阴、重阴必阳的理论,但在明末清初却成为创立学派的理论基础。

要想正确理解这句话,必须与内经另一句关于伏气温病的话联系起来对看,那就是: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联系的要点,在于一个伤字,这里说的是伤,而不是中,前贤有言,冬伤于寒,其不即病者,至春发为温病。寒为阴邪,这其性凝滞,最伤阳气,寒邪的这两个性质是在不同情况下起作用的。

3.png

比如,一个饱食重裘,藏于暖室之中的人,阳气充足,但偶然外出,正遇天气遽冷,人之小阳不能抵御天之大阴,阴气直中,病来迅速,其中于表者,就是伤寒,中于里者,就是中寒,这两种情况都不会对肾中之精产生大的损伤,因此治疗起来也相对的比较快。但是一个饥寒交迫的务工者,整天在寒风里劳作,因为适应,所以一般不会产生寒邪突然中人的情况(如果产生,基本上也就冻死了,杜甫诗云:路有冻死骨),但是这些人饮食不保,又是靠什么来抵御寒冷呢?靠的是自我燃烧,也就是消耗肾中存储的精微,一天一天,肾精逐渐损耗,必然就会难治、潜伏于阴分,随着春天来临,天地阳气生发,人之相火得天阳之助,腾跃而上,直扑高原,所以发为温病。

当然得补充的是:在务工的人,如果突受巨寒,也会患伤寒或中寒之病,在内保暖者,如果纵欲过度,损伤阴精,也会发为伏热温病。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整个冬天都温暖如春,天之阳得不到地之阴之濡养含蓄,到了春天,天之阳就会过度升发,从而引发普遍的阳热性疾病。

二、如何防治疫病?

虽然我们控制不了气候的寒与温,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调节身体内环境,增强体质,抵御外邪。

1、藏经

藏精,就是贮藏阴精,以达到养精蓄锐、敛阴护阳的目的。冬季的“藏精”,也指“有形之精”,即不要过度消耗肾精,性生活要适当,不要频繁。藏精的同时,要注意养阴,涵养人体的阴气,尽量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作。在饮食上,要多补充营养丰富的食物,比如鱼类、鸡蛋、乳制品等等,辛热耗阴的食物,比如辣椒、胡椒等,尽量少吃。

4.png

2、补肾

“冬令进补,翌年打虎”,这个谚语说明了冬令进补的重要性。而冬季进补,最关键的就是补肾。这不仅因为冬季在五脏上和肾相对应,还因为肾藏精、生髓,在人体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黄帝内经》认为肾脏为“作强之官”,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搞基础建设的;它不把人体的基础建设搞好,其他所有单位都无法在人体这个大厦内“办公”。补肾也是有原则的,不能乱补。

第一个原则是“补阳为先”。现代人多肾虚,但很少出现单纯的肾阴虚或者单纯的肾阳虚,阴阳两虚者更为常见。对阴阳两虚者,首先要补阳。这是因为,阳气是人体生存的根本,没有了阳气,人的生命也就不存在了。再者,补肾阴的东西,多为性寒之品,需要阳气的鼓动才能发挥作用。在人体内部,和阳气相比,阴气的“物质属性”更为明显,不像阳气那么虚无。如果把阴气比喻为具体的汽油,那么,阳气就是相对虚无的点火系统、燃烧方式。汽油如果没有点火、燃烧,不会产生任何能量。阴气也只有通过阳气来“点火”,才会发挥自己的效力。

5.png

第二个原则是,脾胃不佳的,补肾之前先补脾。如果脾胃不好,补肾的食品吃得再多,吸收不了,吃了白吃。中医有“虚不受补”之说,也是这个意思:人体如果某些器官机能衰弱,即便吃了补品,恐怕也“消受不起”,难有效果。所以,脾胃等消化系统运转正常,是饮食补养的大前提。在咨询医生后,采用太子参(或者人参、党参)、白术、扁豆、山药、莲子、茯苓、砂仁、陈皮、炙甘草等药组成的方剂,具有调理脾胃之功效。


在线客服

关闭

客户服务热线

在线客服